影評《再見魅了緣》(A Ghost Story):以虛無秤量現實

14.11.17


我倆雙雙從電影院出來,泡浸過92分鐘的無聲與虛無,我們沉默不語。

「我唔明啊。」朋友說。電影不是懸疑科幻片般的艱澀難明,或要人在短時間內處理龐大的信息量,而是一片無盡無間的慘白,直教人霎時間分不清上下左右。

《再見魅了緣》為「2017辛丹斯電影節:香港」的開幕電影,影後口碑一致讚好,後來更特別加場厚待觀眾,奈何筆者當時身在外地而緣慳一面。本以為要往後才有機會在家補番,豈料近期電影載譽歸來,在香港少數院線作短期公映,錯過了的觀眾好把握機會了。


《再見魅了緣》好看嗎?

若要評分,我會說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電影,但好有很多層次,《再》的好充滿著爭議性,她有其獨特的思想、節奏和電影語言,「如若你喜歡怪人,其實我很美。」但要體會這份美好,任誰都要必先捱過漫長冗贅的一連串長鏡頭,以及突如其來的一段「賢者獨白解畫」,我無備而來,自問吃不消,亦不敢下巴輕輕推介給人──是的,這是一部會揀觀眾的電影。就像是穿衣哲學,有些衣服十分「蝦人著」,要有相當的氣質和自信才能駕馭,但難著並不代表不美,作品出來的效果,反而在很大程度上視乎用家的個性投入。


2017年版《人鬼情未了》?

《再見魅了緣》故事簡明,講述丈夫意外喪生後化成白色床單下的鬼魂,終日地縛於昔日的居所陪伴形單隻影的妻子,奈何二人陰陽相隔,鬼魂只能遠觀妻子的悲傷和釋放。塵世間的一切好與壞,那本應屬於生者的人生,現在都與死者無關了。

這樣的故事,著實有幾分90年代經典《人鬼情未了》的影子。但直至真正入場,才知道《再見魅了緣》對生死、對孤獨有截然不同的表達和呈現,包括情節的安排,場面調度以及氣氛上鋪陳。若你看到最後,必有所獲。

故事對白極少,大部份的內容都是以過鏡與場景氣氛烘托呈現,時而閃過蒼茫末世,時而回到人去樓空的殘破大屋,披著白布的鬼魂只有一雙看不到曈孔的眼睛,但他每一個抬頭、每一個回眸,都能切實地讓你感受到那份無盡的寂寞和迷失。


人生中最不能承受的輕,是你隱約為著一個不知名的執念而苟延殘喘。

滄海桑田,原來思念可以跨越時空,歷經最後一片瓦礫,敲響警世的喪鐘。然而,未來一直都存在於歷史之中,事情早已塵埃落定,一切都只是徒勞。所謂死者已矣,除了是安慰生者重拾生活熱情的箴言,亦說明著死者只能目送珍重的人和事從指間流走消逝,直至你徹底褪色,幻化成一抹煙霞,不再輕、不再重。


非鬼,執念也

《再》的好,是她雖然同樣講述生離死別的愛情故事,卻將鏡頭對準死者而非生者,亦沒有《人鬼情未了》般,鬼最終能透過個人努力來再續未了緣的夢幻橋段。

教人Move on的愛情電影多不勝數,《About Time》、《P.S. I Love you》、《百日告別》等作品多次重申「珍惜眼前人」的大道理:拎得起亦要懂得放下,Let him go也可以是種愛,Healthy but cliché. 《再》沒有這些浪漫因子,開宗明義道出這是一個 “Ghost Story”,離開肉身的鬼魂不是半透明的Hologram影像,而是白布下的不可視之物。沒有五官,沒有胴體,更沒有特異功能,不會突然跑出來護花替女主角驅逐壞蛋。

這樣的鬼,我認為更像是一份殘存的思念體,有著男主角部份的情感碎片,但碎片歸究只是碎片,只能重複單一的行為與精神模式,缺乏載體,亦不會再有新的Input。這樣解釋了為何戲中的鬼看到女主角遇上新歡後會失控暴怒,爾後卻平靜地目送女主角的離開,隨時日推演,他的情感像反覆使用無數次的舊黑膠唱片般愈見沙啞,最終連自己都想不起為何仍然存在,為著一個不知是誰的執念而來回踱步,像上了發條的玩具車般不斷撞牆,在無間輪迴中追逐無明的愛。


形式主義之作

很多電影以短小精悍見稱,亦有電影毫不客氣地佔據你三個小時,但只要劇本札實兼情節緊湊,觀眾還是會心甘命抵買帳。有影評指《再》情節不多,其實拍成短片更好,將多餘累贅的部份剪走,或許可以更明快說出故事核心。

雖然我自問是一個缺乏耐性的觀眾,但亦認為《再》必須是一部長片。

原因有很多。一來是氣氛的營造和鋪陳,二來是這部電影本身就是要透過觀影過程來強化「時間概念」這大命題。就拿戲中臭名遠昭/聞名遐邇的女主角吃Chocolate Pie之長鏡頭作例子,這組鏡頭長達5分30秒,是那種「即使中途睡著了醒來你會發現還在播同一個畫面」的極長氣電影,這樣的一個安排,一方面在初段即奠定了電影的基調,另一方面亦是導演的神來之筆。有關這些長鏡頭,導演就曾經在訪談中分享過他的看法:

“Goodbye Dragon Inn (2003) has the trademark long takes that really are the signature of Tsai Ming-liang’s films. The way in which these extremely extended takes can manifest humor, sadness, slapstick, and mystery really were more pronounced in this film than in any of his others that I’d seen prior to that.”

《不散》(2003),台灣導演蔡明亮的作品
當中極具個人色彩的經典長鏡頭就成為了《再見魅了緣》的參考對象。

前半段,導演David Lowery採用長鏡頭來拍攝生活中平凡得令人納悶的片段,吃Pie、倒垃圾、行行企企都放空放慢,以長寫短;後半段,導演以俐落的剪接,將幾百年甚至是幾千年來的時代變更濃縮於一個抬頭的距離,回頭已是百年身,時間就像是神明開的一個玩笑。直至結尾,我們才明白這樣的主旨,務必透過這樣的形式表達才最到位,形式最後成了主菜,手段與目的在終點接軌。你或許不喜歡,但導演有他想要表達的訊息,而我切實地接受到了。


後記:白布下的紅線繞又繞

很多時,我們都會去想生離死別後,生者要怎樣排解悲傷寂寞,重新站起來擁抱生命。然而我們可曾想過,羈絆戛然而止,來自死者的思念將何去何從?

小時候我聽過一則姻緣的軼聞,坊間常說二人情投意合皆因有紅線連繫著彼此,但這根紅線到底有多長?無從稽考。傳說若有一方單方面將紅線剪去,剩餘的紅線就會往另一方回溯纏繞過去。紅線有多長,暗暗象徵著綿長的思念有多強烈,牽引的力量一旦脫彊,會否就像在太空中彈射一條拉緊後的橡皮圈一樣,無遠弗屆?

筆者衝著Rooney Mara和剛出爐的影帝Casey Affleck入場,結果戲份最多的反而是一匹布。電影看似簡單平凡,但細心回想就會發現處處暗藏彩蛋和心思,例如1.33:1的家庭電影畫面比例、鬼魂據說原型來自《千與千尋》的無臉人、最後字條裡沒有揭曉的話語等等,都是一些值得觀眾慢慢細味的段落。


香港人很厲害,擅長接受大量信息並加以分析,汗都不會留一滴;但面對《再見魅了緣》中5分半鐘無聲、無動靜的長鏡頭,那幾乎靜止的畫面,反而可能會感到不安。我們始才意識到,我們都不善於面對無止境的空虛留白,而我認為導演是故意要Empty your mind,才能逐步將觀眾拉入電影之中,讓人無從分心,專心一致直視人類的渺小與孤寂。

撰文:一樹
圖片:電影劇照

You Might Also Like

0 Comments

Editor's Pick

Facebook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