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婚禮之後》:窮媽媽與富媽媽
28.5.20
如果有好的劇本,加上好的演員,出來的效果還是平平無奇,那導演絕對是責無旁貸。
新上映的《婚禮之後》(After the wedding)正是這種棋差一著的電影。作品改遍自2006年的丹麥同名電影,講述一埸婚禮過後掀起的重重波瀾。原版電影來頭不小,導演為「丹麥新浪潮女導演」Susanne Bier,當年上映賣座之餘,更橫掃多個歐洲電影節獎項,並代表丹麥出戰競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最終差個馬鼻輸給德國電影《竊聽風暴》,但亦無損電影的經典地位。
新版《婚禮之後》由美國導演 Bart Freundlich 翻拍,故事一跳跳到來美國本土,更起用導演本人的愛妻 Julianne Moore 伙拍 Michelle Williams 兩位戲后級人馬挑起大樑,演技絕對有保證。經典劇本,配上強大卡士,照道理應該不中亦不遠矣,但成品出來卻教不少人大失所望,迄今 Imdb 評分亦只遊離於 6.2 分左右,到底當中出了甚麼問題呢?
《婚禮之後》披著愛情懸疑的包裝,就連 Trailer 都有幾分 Gone Girl 那種恐怖情人再臨,撲索迷離的味道。但如果你是想看一個環環相扣的故事,這部戲很可能會令你失望。因為劇情發展到婚禮時,底牌很會便會揭開,及後的劇情都離不開家庭倫理,再加上一點生離死別的人生抉擇,幾乎與預告片建立的氣氛仿如兩回事。
故事本身是動人的。
遠赴印度多年 Isabelle(Michelle Williams)一直希望能為所管理的孤兒院爭取更多社會支援,終於,好消息從時差隔九小時的美國傳來,但對方給出的條件是,必須由 Isabelle 親自過去美國商洽捐款細節。儘管一萬個不情願,但 Isabelle 為了大義,還是回去那個她熟悉又忌諱的大城市。在那兒她遇到金主 Teresa(Julianne Moore),並在她的迫使下出席了她女兒的婚禮,並在婚禮上重遇自己的前男友。而諷刺地,他是新娘的父親,Teresa的丈夫。
故事來到這兒,正好揭開了劇情的第一張底牌, Teresa 的女兒其實是養女,而 Isabelle 才是女兒真正的 biological Mother。到底一切都是純粹的巧合,還是精心算計下的人性詭局?
這條本應是全戲中最好睇的主線,意外地好猜,導演甚至根本沒有刻意埋伏線的感覺。更好笑的是,此戲去年在台灣上映時,譯名就直接翻成《你願意嫁給我老公嗎?》,直接穿橋,老土得使人雞皮疙瘩。
新版《婚禮之後》將原版角色的性別大洗牌,以性別逆轉的方式來謀求不一樣的切入角度。由 Michelle Williams 飾演遠赴印度成立孤兒院的主角,比起原版更多著墨在母性上的描寫,而富人一角則由男富豪改變成 Julianne Moore 飾演的媒體巨頭, Julianne Moore 自帶女王氣埸,演這種 Superwoman 氣勢不輸梅姨。時移世易,獨當一面的女性首袖早已不是現實職埸的新鮮事,如果從文化的角度看,這個改編多少都反映出距離原版14年過後的多元社會變遷。
不過這個性別逆轉的設定也有一個很致命的問題,事關這個故事的核心,在於主角不知道自己有一個還在生的女兒,直至被邀請到一埸婚禮時,才突然發現自己一直以來都與骨肉分離。
原版中,被蒙在鼓裡的是男主角,他在離開丹麥時壓根兒不知道女方原來經已懷孕,劇情順理成章;但在新版中,主角改成女性,作為生育者,她不可能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孩子,所以編劇便要強行將這個謎團改成「她不知道孩子沒有被送去領養」,即使她是為善最樂的孤兒院籌辦人,但亦無疑背負著「棄養者」的原罪,孩子怎麼能一下子接受這個當初拱手送出自己的生母?
所謂生娘不及養娘親,這個原罪動搖到母女重遇的感情基礎,即使演技再好,觀眾亦難以認可這段說來便來的親情之合理性。
更遑論,Teresa 竟然會如此信任 Isabelle 這個才剛認識不久的人,明知她曾一度離棄過自己親女兒,Teresa 既沒有表現出作為現任妻子的對立情緒不特止,更花心思鋪陳佈局,意圖將重要的家人交託給她,著實是匪夷所思的人物設計。
觀影到最後,筆者最羨慕的其實是片中的小孩們。無論是印度的孤兒 Jay,抑或兩個母親的女兒,他們都被親生母親遺棄過,但上天還是留了一扇窗給他們。
神的孩子在跳舞,窮媽媽與富媽媽,她們富足的地方各有不同,但都為了迷途的孩子留了她所擁有的最好安排。人生苦短,能怪得下去嗎?
文:一樹
圖片:《婚禮之後》劇照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