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潛航者Passengers (2016):把道德留在地球

9.1.17

單看宣傳片,大概任誰都會認為《太空潛航者》絕對會大收。然而,自開映以來,觀眾的評價愈走兩極,國外票房更令人大跌眼鏡,明明電影的規模、創意、特效以及卡士都問鼎荷里活鉅製級數,到底甚麼出了錯?

觀乎絕大部份影評,大家都詬病這是一部披著科幻片外皮的愛情片,類型上的期望落差倒是小事,只要拍得出色,還是可以帶給觀眾驚喜。讓我們來看看這部電影在講一個甚麼樣的故事吧。

《太空潛航者》女主視角劇本


(劇透.暴雷警告)
《太空潛航者》是一個英雄綁架女主角的故事。

有一天身為知名記者的女主角AuroraJennifer Lawrence飾)從休眠艙中甦醒過來,電腦告訴女主角她正身處於一艘飛往外太空星體的飛船上,同船上還有約5千名跟女主角一樣希望移居到外星體開拓新生活的人,由於飛船即將抵達外星體,所以叫醒一眾太空旅客,讓大家在抵達前的數個月一起在太空船上學習、社交及玩耍,慢慢調節經歷長時間休眠的軀體。

奇怪的是,女主角發現整艘太空船除了她,就只有另一個自稱是機械工程師的男人JimChris Pratt飾)醒來,其餘所有船長、工作人員和乘客都仍在沉睡的狀態。男人告訴女主角並不是大家遲了甦醒,而是他們倆早了九十年起床,這趟太空旅程才剛開始不久,壓根兒沒有步向尾聲。男人更表示,他在一年前經已率先醒來,用盡所有方法都沒能找出提早醒來的原因,聯絡不到機艙船員,亦沒法回復休眠的狀態。女主角無法接受一生只能活在冰冷的太空船上,及在抵達新星體之前就會先老死的困境,情緒激動得面臨崩潰。後來在男人的陪伴和開解下,終於稍微看開,積極透過寫作和運動來調劑生活,與男人二人獨享星河作伴的太空之旅,活在當下。


隨著歲月推移,二人漸生情愫。男人帶女主角來到充滿浪漫情調的酒吧,準備提出終生承諾之際,女主角從說漏嘴的機械人酒保口中得知驚人真相!原來女主角之所以會提早醒來,並非機件故障,而是先醒來的男人寂寞難耐,相中女主角的美貌,一舉翻查她登機前拍下的個人影片、文章及過去,最後以愛之名,運用他機械工程的才能人為手動打開女主角的太空艙,拉她一起面對早醒者的不幸。

得悉真相的女主角義憤填膺,認清眼前的浪漫和愛情都是源於男人的精心計算,以及一個又一個無情的謊言。女主憶起自己當初百般不捨離開家人和朋友前往外星體開拓新生活,是帶著宏大的理想等著實現,如今卻因為一個人的自私妄為而化為烏有,女主角直言:「這是一場謀殺。」


後來女主角拒絕與男人的相處,男人卻鍥而不捨請求女主角的原諒,不斷在餐室、酒吧守候她,甚至在女主角跑步運動時,透過太空船的廣播系統為自己的惡行進行辯解,女主角避無可避之際,太空船出現結構性的系統故障,如不修好將船毀人亡。在外太空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女主角只能與男人通力合作,拆解這場浩災。最後危機結束,男人成為大難不死的救世英雄,女主態度突然逆轉,毅然放棄回復休眠的僅有機會,與男人攜手在太空船上共度餘生。

以上是以女主角Aurora為主視角撰寫的故事,大家有沒有覺得哪兒不對勁?


無法代入的角色
當日從電影院出來,身邊觀眾已急不及待於陰暗的長廊裡議論紛紛,其中一位女生敢言:「若是我,我一定會回去睡。」沒錯,如撇除特效、演員及製作,單從劇本以戲論戲,這不一定是一個差勁的故事,但遺憾地是一個令人難以代入的故事。為甚麼Aurora會突然放下仇恨,重新接納Jim並與他長相廝守?為甚麼一場災難就可以把前事一筆勾消?為甚麼Jim明知會毀掉別人的人生也犯險叫醒Aurora?無論是Jim的自私行徑抑或Aurora突然回心轉意,電影中都沒有充份交代清楚,加上後段危機部份明顯為求加快節奏而犧牲內心描述,致令觀眾無法深入理解兩位主角發展下去的心理變化。由於從基礎上找不到認知共識,常人如你我難以接受建築於私利與謊言之上的愛情能收成正果,更遑論正邪難分的主角無痛Happy Ending,直到字幕升起的一刻,還是對電影所刻劃的美好人生感到一頭霧水。

安在電影院的觀影者百思不得其解,因為我們身在安全的地球,抱著「辦法總比困難多」的王道思維去批判兩位主角不合常理的取態,在「叫醒別人但內疚一生」及「明哲保身孤獨終老」之間,我們當然二話不說就能揀選最正確的方案。奈何人性是充滿缺陷的,我們亦不能忘記那是叫天不應、叫地不聞的無盡宇宙,當你決定離開地球這個舒適圈,寄望於外星體覓求新生活時,卻被突然宣告你不幸被隨機選中醒來,要獨自面對空虛寂寞至死,陷入即使自殺也希望獲得解脫的瘋狂。這時眼前卻出現一根救命稻草,一個有能力填補你空虛餘生的女人,隨之而來的,是一個比起死更難熬的道德哲學難題。



終極命題:理解他者之痛
或許《太空潛航者》真正希望傳達的訊息是,我們能否理解別人的痛苦。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看到最後仍無法認同男主角Jim的所作所為,但如果我們不把叫醒Aurora作為一個選擇,而是一個前提般去看,整個電影就可以視為一個曾經犯錯的凡人竭盡所能去理解、補償並最後獲得自我救贖的故事。Jim由一開始的慌亂不安,到後來捨己為人,我們看到一個人在危難中的掙扎與成長,無論最終他能否倖存,他都已經盡力為自己的人生增添意義,儘管過程中有些不光彩的污點,他仍然能在大是大非的議題上彰顯出高潔的人性光輝。或許這一切仍無法彌補Jim的過錯,世事就是如此不對等而殘酷,但導演還是給予這個不甚完美的男主角一個美好的結局,算是留給舉世間凡夫俗子一個現實中帶點希冀的答案。

Aurora恨過、哭過、打罵過,最後還是捨不得下殺手,拉著她的不是亞當夏娃式的愛情,而是感同身受的孤獨,我相信在Aurora醒來後,要面對同樣處境而幾近走向瘋狂時,她會想起有一個男人在自己醒來之前,經已獨自面對寂寞一整年。無錯,不幸不應該傳染,但痛苦是可以分擔的,Aurora最後的接納,正是因為她願意去理解和分擔別人痛苦,拯救遺留在命運邊緣的同路人。

相濡以沫,不也是我們追求的愛情真締嗎?


電影中沒有說到的事
嚴格而言,《太空潛航者》是一部可惜的電影。他有一個充滿可能性的故事格局,是那種單看劇情簡介就會急不及待想入場觀看的佳作,但基於各種理由,電影沒有法發揮出應有水準,著實令人扼腕嘆息。科幻片應有的懸疑氣氛出來了,卻竟然沒有後續,觀眾一直期待在真相背後更大的陰謀,卻就真的只是一句意外說完,令人罕有地覺得電影竟比日常生活來得平淡乏味。

個人認為《太空潛航者》起承皆撲朔迷離,大膽假設故事隱藏很多值得發展的支節,例如為甚麼太空船預設在抵達前4個月才喚醒船員,卻當Jim提早醒來時各個機械人已經老早投入服務?服務的對象和目的是?擔當著重要配角,甚至比起主角更令人眼前一亮的酒保(Michael Sheen飾)為何是船上唯一有仿人臉設計的機械人?觀乎詢問處、餐廳甚至是掃地機械都是明顯的非人型設計,難道酒保正是掌握大局的幕後黑手?其他例如整艘太空船竟然沒有任何一個船員當值、飛船到底是否真的向有機星體航行、休眠期間有沒有失憶的可能性、乘客之間是否真的互不相識、5000人卻只有一台一人前小型醫療艙備用等等謎團,總是疑點重重,卻又不了了之。如果你是不折不扣的Sci-fi影迷,大概單看預告片就可以止步了。




劇本這樣重寫大丈夫?
事後孔明,我較喜歡台版譯名《星際過客》,更希望這部電影能悲劇收場,這不但能加強事與願違的真實感,亦能增添一份更高昂的藝術意味。以下為筆者大膽重寫的劇本結局,請配以片尾曲一同服用。

Imagine Dragons - Levitate (From the Original motion pictures “Passengers”)

假若,Jim在最後關口獻出生命守護整艘飛船及他的愛人,Aurora飛出宇宙營救,卻在差一隻手的距離目送Jim的殘骸飄遠。彌留之際,Jim看著他曾經兩度目睹的星河,第一次是尋死,第二次是牽著愛人的手漫遊,這一次,也都是最後一次,他以自己的方式拯救曾經傷害過的她,逐漸缺氧的腦海中浮現曾把他煎熬至死的寂寞和內疚,與及後Aurora為他帶來的陽光和色彩,是渺小、也是百感交雜的回憶,他透過通訊儀器跟Aurora說出最後一句抱歉,I've tried my best.” 是盡了力去補償,還是經已盡了力去克制寂寞?Aurora作出在太空中無聲的吶喊,亦都只有這麼一次,她誠實地跟Jim說, “I won't Forget.” 永遠不會原諒你,也永遠不會忘記你在我生命中留下的溫暖和傷痕,把我擅自拉進一趟只有你的旅程,然後又擅自離開。You die, and a part of me dies along.

Aurora回到Jim的寢室,桌上有一封寫有 “To Aurora” 卻從未寄出的信件。畫面一轉,Aurora在看得到整個銀河系的觀星台寫作,Jim的聲音穿插著她的思緒,「在修船的過程中,我發現醫療室的機艙具有休眠的功能,待事情結束後,讓我幫你結束這場惡夢吧。」最終,Aurora在無人的太空船上完成她一直停滯不前的新作,並把著作發送至地球,然後在醫療艙回復休眠,重投本身計劃的新星體生活。這段時間發生的事,不過像一夜長眠中的某段夢境一般短暫、虛幻而荒謬,就像那個有負於她的男人一樣,將沉落她的心底,每次閉目入眠,每次抬頭迎望星河,就會想起星際旅行中最重要的這段插曲。

那一部需要幾十年才能抵達地球的著作,講述兩個星際旅客因不幸意外而相遇,孤獨的太空旅行中,兩位孤獨的乘客在太空船上擁有過一段短暫卻畢生難忘的愛情,最終有緣無份,只能成為對方人生旅途上的一名過客。那本書,名叫《Passengers》。



----
Passengers (2016)
導演:Morten Tyldum
編劇:Jon Spaihts
片長:118分鐘
評分:7/10
IMDb: tt1355644

文:一樹 圖:IMDb

You Might Also Like

2 Comments

Editor's Pick

Facebook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