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醫生速遞》: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12.5.20


戲院解禁,你第一時間最想看甚麼電影?如果只想輕輕鬆鬆笑餐飽,今期的法式喜劇《醫生速遞》相信會是你杯茶。

電影以平安夜的法國巴黎為舞台,講述一個專責上門診症的出差醫生因意外受傷而無法行走。長夜漫漫,還有無數疑難雜症等人救,情急之下,醫生找來剛認識的 Uber eat 外賣騎兵「代班」,透過 Airpod 來遙距聽診,並指示外賣仔作出各種高難度檢查和施救,驚險之中鬧出不少笑話。


醫生和外送員,可謂近月最備受關注的兩種職業。不知電影是不是無心插柳,竟然將這兩個與抗疫生活息息相關的人物湊成一對組合。雖然兩者的社經地位懸殊,但大節日裡,兩者何嘗不都是無人無物,孤身上路「送貨」的獨行俠?差在一個送上療方,一個則送上龍蝦漢堡罷了。

這樣的組合,本身就充滿著戲劇張力。電影用「共犯」關係來連繫起毫不相關的兩個人物,令人想起「跛子與盲人」合力逃出火場的經典故事。一個識行、一個識醫的互補關係,窩心又溫暖,有否讓你看到另一部法國電影《閃亮人生》(Intouchables) 的影子呢?

本來以為法式喜劇會很胡鬧,但《醫生速遞》卻在很多地方都表達得規整而點到即止,較為失色。例如本來以為「扮醫生」這個橋段會引起意想不到的連鎖反應,事態急轉直下,觀眾亦不自覺地跟著角色一起慌,愈踩愈深。

然而,故事工整地均分為一個個獨立的上門診症段落,由重口味的肛探,到一般發燒、喉嚨痛、食物中毒等等,都流於過目即忘的細碎事件。難得有一次因為有醫生在場而差點被識穿的段落,也只是靠賭氣作勢要離開而化險為夷,浪費了「外賣仔」這個特殊又平凡的身份,如何在佯裝醫生時發揮出急才,跳出職業的框架,同時又證明行行出狀元的活道理。

Docteur ?", Michel Blanc et Hakim Jemili, un joli duo comique pour ...

電影生對時代,正好捕捉到外賣蔚然成風之時,就連醫生都要跑外送。

背後隱喻的是醫療人手長期不足,資源供不應求,體制面臨爆破。人們不惜花大錢(可怕的是80歐元上門診金在香港已經算平)也寧願請上門醫生,但即使如此,大時大節連上門醫生也要家庭聚餐,就算落了 booking ,你還是要等2-3小時才有醫生抵步。

這種無了期乾等的情況,不只在香港十分常見,就連先進發展的歐洲國家也一樣,也難怪法國人會笑言「一係你等到自己好返,一係你等到死」。不滿意?你還是可以投訴,或以「打星星」來表達你的用後感。


整體來說,《醫生速遞》營造出一段輕鬆惹笑的觀影時光,相當適合作為戲院重光後的首部電影。

喜愛鑽研的觀眾,不妨留意一下電影中不同階層對於外賣仔和醫生兩種職業的態度描寫。例如戲中巧合地有一個人既訂過外賣,又 call 了醫生來看診,結果男主角先後以不同身份和打扮出現兩次,卻意外地沒有「穿橋」,對方的態度更180度大轉變。

不過無論你有幾雍容華貴,抑或家徒四壁,疾病面前,人人都是如此平等。病痛就如同饑餓一樣驟然襲來,有人治好你,有人餵飽你,他們謹守崗位,他們都是值得尊敬的人們。

Docteur?»***: quelle bonne prescription!

題外話。電影由法國老戲骨 Michel Blanc 伙拍初登大銀幕的 YouTuber 紅人 Hakim Jemili,有趣的是,後者在戲中飾演扮醫生的外賣仔,戲外則是沒有受過正統演員訓練的新手男主角,兩者都是身份虛假,行為真實。

但 So What? 外國近年流行講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用自信克服經驗上的不足,進而從外到內改變自我。這種心法,據說最早可以追溯至亞里斯多德。比照既是真醫生(但潦倒消沉),又是資深演員的 Michel Blanc,二人仿佛都在演別人的劇本,感受自己的故事。

電影原名為《Docteur?》(法文的醫生),本質上就是一個設問。藉著一個不怎太平的平安夜晚,或許導演也想問問大家,真正成就一個好醫生/演員的,到底是資格證書,還是醫德品性?

文:一樹
圖片:《醫生速遞》劇照

You Might Also Like

0 Comments

Editor's Pick

Facebook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