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情謎梵高》2017:世界容不下美好的你

9.11.17


「你 聽過梵高吧 值幾多百
他那人格 難剖白
求存人人明白看 他有權亂去畫
也許口袋 也不至一片空白」

王苑之的名曲《畫意》,由林夕執筆填詞,當中說的,大概就是華人社會對這位荷蘭畫家的印象總結:遙遠、陌生而片面,亦崇敬,亦憐憫。你可曾好奇,畫布背後真實的梵高到底是樣的?手繪油畫電影《情謎梵高》本週上映,特別之處,在於以全手繪油畫製作而成,每一楨、每一格都是貨真價實的油畫。來自世界各地的現代畫家以梵高的筆觸來重塑他的藝術世界,細膩描繪出梵高的藝術生命、人生起落、以及其神秘之死,堪稱一封獻給梵高的情書。


「你這麼想了解他的死,但你有多了解他的人生?」

懸疑故事 梵高死因羅生門/

故事由一封信開始。梵高死後,郵差為了將梵高遺留下的最後一封信送出,於是囑咐兒子阿曼來到梵高弟弟居住的小鎮,殊不知與鎮上居民交流中,阿曼意外闖進這位已故畫家的世界。流言蜚語間,梵高之死仿佛成為一場羅生門,疑點重重,撲朔迷離......

梵高在當今藝壇擁有無可取代的名氣和地位,而他亦是歷史上最具爭議性的畫家之一,《情謎梵高》劇情根據梵高的畫作和800封書信而寫成,借用鎮上各個居民的口述重現梵高生平,將引人入勝的左耳情史、高更之別和死亡之謎串連起來,讓觀眾在美麗絕倫的畫海中,正視梵高不為人知、亦不曾被理解的一面,予以藝術家最溫柔的目送。


由2D到3D,再回到2D/

過去曾有不少梵高為主題的電影,但今次《情謎梵高》從形式和內容上都真正做到原汁原味「以梵高演繹梵高」,難怪在外國被譽為影壇及藝術界都必不可失的年度話題作。

電影由波蘭女導演 Dorota Kobiela 和英國製片人Hugh Welchman攜手製作,年前二人組成的製作團隊開始從全球各地海選招募畫家,入選者要先經過梵高繪畫班的速成訓練才能正式落筆繪畫,最終125位畫家將梵高過百幅油畫活化成80分鐘的動畫長片,前後用上合共65,000張油畫才能成事,少一點耐性和功夫也不行。

手繪油畫電影有多考功夫?最難畫的一個場景,就花費了一位畫家140天、共980小時的時間才得以完成。電影最終以每秒12張油畫的速度,編排出梵高短暫而多產的藝術人生。

要將油畫和電影結合,原來並非大家想像中那般簡單。首先,製作方要根據故事線來選定適合的梵高油畫,包括場景和人像畫,擬定出電影的風格和故事藍圖。然後,就根據梵高筆下的角色容貌來選角,最終找來Robert Gulaczyk、Douglas Booth和Jerome Flynn等演員來飾演穿梭於梵高生活裡頭的各個人物。

他們的工作,是在綠幕前率先拍攝出一部電影,及後再由畫家依據真人演繹的片段,逐一將菲林底片還原至梵高風格的油畫,最後才透過電腦技術與梵高的畫作排序結合成一部長篇動畫。整個過程由2D油畫起始,拍成3D真人電影後再回到2D油畫動畫,為電影史上最「迂迴曲折」的一次藝術創作。


梵高在寄給弟弟的最後一封信中寫道:「事實是,我們只能透過繪畫表達自我。」導演Dorota Kobiela從這句話中獲得啟發,於是決定將電影和油畫兩者合二為一,藉由梵高的畫作講述他的故事。


世界容不下美好的你/

梵高,一個無人不曉的藝壇名字,有人可能一生都沒有親眼目睹過向日葵花田,卻一定看過象徵梵高自身的名畫《向日葵》。他的作品,在他生前一文不值,過世後卻蜚聲國際,在拍賣會上以天文數字往來交易,甚至跳出畫框,化成包裝設計滲透至社會的不同角落。我們活在一個充滿著《星夜》、《鳶尾花》和《麥田》的世界,卻從來沒有認真感受過他奉獻一生繪畫的美好大自然。我們看過眾多梵高的自畫像,卻對他孤獨、蒼涼的一生一無所知,今值天價的自畫像,源於他連聘請模特兒也負擔不起。

《羅納河上的星夜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1888年,收藏於奧塞美術館
長夜星空,那種燦爛不會褪色。

電影片末,《羅納河上的星夜》懸掛在大銀幕上,耳邊徐徐響起 “Vincent” 的悠揚節奏,優美得令人不禁落淚。清一色歌頌梵高的後世人們,婉惜地認為當時的社會還未先進開明得容下梵高的前衛藝術,言則,現在又如何?關於自我,梵高如是說:「我想用我的藝術去觸動人,我想讓他們說『他感覺很深,他很溫柔』。」

台灣詩人陳雋弘曾為梵高寫過一首詩,詩名叫《這個世界容不下美好如你的人───致梵谷》。

「我們在一百年後醒來 才聽到你畫裡的歌聲 發現每一筆沉默都恰到好處」
「印象中,還可嗅到向日葵的香氣 感覺你迎面而來 割下耳朵那一剎那 疼痛的詩意」
「但有誰瞭解這個世界 怎麼容得下一次美好 如你這樣的人。」───陳雋弘《面對》松濤文社


原文刊於Metropop #581 (2017-11-9)
文:一樹
圖片:Loving Vincent、Vincent Willem van Gogh

You Might Also Like

0 Comments

Editor's Pick

Facebook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