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紀錄片《醫官同謀》:平行時空下的白色恐怖

16.7.21

【影評】紀錄片《醫官同謀》:平行時空下的白色恐怖


【影評】紀錄片《醫官同謀》:平行時空下的白色恐怖

不知從何時開始,高官間開始興起「比白還白」(whiter than white)這個說法。公道自在人心,我們都知道黑白如何在短時間內產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定義,常識不再是常識。


好像羅馬尼亞紀錄片《醫官同謀》的海報,一片白皙的視覺畫面,細看才發現白布下是一個個肢體扭曲的人形,是疾病的隱喻,還是亡者的控訴?一晃而過的人,大概都不敢揭開紗幕,眼不見為淨。但《醫官同謀》告訴我們,愈是逃避去凝視黑暗內核,愈是欲蓋彌彰。


《醫官同謀》前半段極像劇情片,甚至有幾分奧斯卡最佳電影《焦點追擊》的影子。故事從 2015年羅馬尼亞的一場大火展開,大火在晚上發生,造成多人喪生和受傷。本來以為悲劇就此告一段落,誰知多個在火災中受傷但不致有生命危險的人,相繼在送醫後病情急轉直下,幸運地逃出火場,卻在醫院中喪生。


天災轉化成人禍,往往都是一個社會制度漏洞的警號。首先聞到異樣的,是羅馬尼亞一份體育報紙的主報,導演跟隨他的視角,不斷偵查事件背後隱藏的秘密,多次在記者會中對衛生部高官窮追猛打,奈何你有你問,高官有高官的一套自我感覺良好。「可以講人話嗎?」相信香港人一定不會感到陌生。記者查出就醫致死的一大原因,是來自醫生購入被稀釋過的消毒劑,他在記者會上質疑政府找來的所謂專家形同「自己人查自己人」,缺乏公信力,政府官員就反駁「只有他們有資格鑑証」,會否讓你想起那些調查多月最終卻零起訴的個案?


誰也沒想到一場大火,揭發出整個醫療體系的崩壞,以及背後國家機器的黑箱操作。但當你醒來了,就無法再睡回去。有人選擇當裝睡的人,有人甚至鼓勵你不如一同裝睡,或遠走高飛,逃離人類荒謬。電影前半段主講新聞工作者在事件中的角色,中段話峰一轉,轉移視角至新上任的衞福部部長,他雄心壯志,企圖從內部動員改革,卻碰得焦頭爛額,最後更被父親勸退:


「不如離開吧,這個國家未來幾十年都不會改變的了,人們不會醒來。」


最賤忍的是,事件中多次有人提出應該要送燒傷病人到德國就醫,明明是個最簡單務實的救濟方案,但礙於政情、面子、醫療洗費等問題而被駁回,東歐與西歐國家的矛盾和隔閡,意識形態的分歧,即使來到人命關天的議題,還是不能說衝破就衝破。


在悶熱壓抑的七月盛夏,紀錄片《醫官同謀》或許不是那種會 Cheer up 人的作品。但電影中戲劇張力十足的金句台詞,都會在引人入勝的故事中,為你帶來一點涼意,一刻反思。而最震撼的是,那些台詞都不是劇本set好的段落,而是切切實實發生過的對話和真人真事。


「當傳媒向政府屈服,政府就會肆無忌憚地賤待市民,這是世界慣例,我們都曾經歷過。」


 「當我上任以來學到的,是底下的東西都腐朽了。」


以前我們會說,是不是要到搞出人命才肯正視問題?現在卻是即使人命關天,都仍然會有人主張「死因無可疑」,企圖用權力的白布掩蓋所有底下的利益操作,蓋過了問題,就不存在問題。一地白雪,是純潔無瑕還是清洗太平地?


《醫官同謀》是一個羅馬尼亞不忍直視的傷痛,尤其是國民仍然對於政治冷漠,懼怕改變,更令改變寸步難行。觀影後,好奇Google電影中的人物,他們戴上口罩,繼續在疫情時代下站穩自己的崗位,悲傷過後,還是要整理心神,繼續前行。


據說自從電影推出後,他們收到更多國民的報料和查詢,情報和訴求倍數增長。導演Alexander Nanau在訪問中提到,他希望羅馬尼亞新生代需要回答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留下,還是移民去那些不會浪費我生命的國家——或者,我有沒有辦法改變這個社會?」他憶述有一位觀眾回答:「我們已經收拾好行李準備離開,但看完這部電影我改變了主意。我們將留下來,不再讓這種事發生在我們身上。不是我們必須離開這個國家,而是他們。」


朋友曾說過不奢求拍電影會為社會帶來甚麼改變,我想在有和無之間,還是有著很大的一片灰色地帶,叫做 Awakening. 


撰文:一樹

You Might Also Like

0 Comments

Editor's Pick

Facebook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