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戀曲》:前半是芳華 後半是異鄉人
23.4.19
在電影網打 cold war 搜尋,最先出來的會是寒戰。
本年外語片的滄海遺珠,由波蘭導演彭域高斯基自編自導,《冷戰戀曲》講述1950年代冷戰期間音樂家與女歌手不信命運的轟烈愛情,故事正正出自這位波蘭導演雙親的親身經歷。
首映場結束後,燈光開始回來,眼睛尚未適應光明,以及彩色但沒精打采的世界。
導演延續前作絕美的黑白攝影,黑白與光影配搭得深邃而淒美,呈現出一代人在亂世中飄零的命途。脫去色彩干擾,畫面美得教人屏息靜氣,4:3的影像比例更散發著一份年代感,藝術手法高超。
前半部是芳華 後半部是異鄉人
《冷戰戀曲》有幾個場面,你即使看不明,也會由衷地感到喜歡,那是美的本質。
記憶中有三個畫面一直在腦海中揮之不去,一是女主角仰躺在水面之上哼唱,男主正氣急敗壞離開,聽到歌聲一個轉身,男主身後是整齊的波蘭林木,畫面一轉,女主在水面上飄逸出鏡頭以外,我一直以為她會沒入波平如鏡的水面之中;另一幕,是二人在黑房中的床戲,鏡頭拿得很遠很廣角,滿房周邊都是黑漆漆,唯獨一道光從窗外射向二人交疊的髮線之間,若隱若隱。
最後一組,是二人在一個廢墟中的鋼琴前靜默,琴上是一排白色藥丸,二人直視鏡頭,打破第四道牆,凝視著觀眾靈魂的最深處。遺憾當初無讀電影,不知何謂電影語言,有說4:3的畫面比例下,人物角色會一直向下沈,不懂專業用語,也會看出這戲拍得美得不像話。
戲中出現幾個段落,都是先黑屏靜默數秒,結果聲音比畫面先回來,轟一聲,先聲奪人的轉幕。這樣的過渡來了好幾次,慢慢成為了一種風格化的處理,像分隔線一樣,將故事中跨越的幾個時代區隔開來。一同觀影的朋友對聲音特別敏感,只是感到突如其來的聲響很恫嚇。我說,那感覺像一拳打暈你,再來一聲巨響嚇醒你,中間發生的事仿如斷片,印象全無。也許沒有對方的日子,對這對苦命鴛鴦來說也是空白無聲的過場。
90分鐘片長 精簡流暢
男女主角真的很美,尤其是由說長得像J.Law的女主角Joanna Kulig,這年頭找好演員比一切都講緣份。就好像攝影是攝影師與被攝者各佔一半功勞,不夠表現力,你影得再叻也是徒勞。
戲去到中段轉了講法文,同行朋友曾到巴黎留學一年,能夠聽懂部分,我無比羨慕。就好像突然來一段日文時,我能稍稍在追字幕中休息一下,異國中滲一點熟悉感這樣。
臨入場前我問發行商套戲是不是很長,人老了比較怕悶場,文藝青年裝不下去,刻意拉長來演的電影教人如坐針氈。驚訝這部才不出90分鐘,有別於同類型的黑白電影, 《冷戰戀曲》編排得精簡流暢,情節散碎但克制,一個半小時足以打動一票觀眾。
一部好電影不需天花亂墜,外語片多了一道語言欄柵,簡單平實一點更佳。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