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塵記 | 取材於世

19.11.16




居於城市太久,除了偶爾春雨帶來一陣青翠泥香,我們多久沒有接觸過原生的土壤?泥土和塵埃盡是生活中微不足道、甚至乎被人嫌棄的存在,但在陶藝家的眼中,再微小的事物也可成就大業,小眾可打破困局,小土亦可化成器皿,盛載生活中的點滴。



鈷藍|生活 · 陶器

藍色是湖,是海,是山的背景。
她使人平靜,令人著迷,刷在陶器、瓷器上又是一個風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左起:馬馬、Amie、Gloria

「泥塵記」由三個於陶瓷房聚頭的女生共同創立,有幸結識繼而成為合作伙伴,緣份正是來自泥土。從在學時期開始選擇陶藝,再把這項藝術變成自己的事業,只因她們喜歡手與泥巴的觸感,被釉藥的複雜變化深深吸引,對生活器物十分敏感,專心致志製作陶瓷,希望為刻板的都市作點綴。「泥塵記」成立短短九個月,經已發展出專屬的工作室和定期興趣班,最近馬馬、Amie、Gloria三位主理人更遠赴陶瓷之都「景德鎮」旅遊見學,積極鑽研不同風土下的造陶之法。


From 泥塵記 to 微塵逸事


「泥塵記」,取其意為微小、零碎,可在生活到處飛揚。「塵」另一字意為「小土」,泥土雖小卻可以成就器皿,盛載生活的點滴。海納百川,有容為大,這個智慧原來一直蘊藏在每個人家裡的餐具器物之中。


隨著即將喬遷至JCCAC的新工作室,泥塵記亦準備蛻變成「微塵逸事」的全新面貌。銳意革新,因為三位女生不甘於傳統教學與創作,希望促成更深入的分享和藝術交流,如提供優質陶器試用,讓大眾感受不同規格的陶器如何塑造我們的生活質感,她們亦希望藉此建構起一個交流平台,招徠更多對陶藝有興趣的同路人,一同挑戰陶器的各種可能性。

「泥塵散落到其他地方的時候,我們希望會是一個分享故事、瑣事、靈感的空間。在造陶期間少不免有疲倦的時刻,不時有靜下來沉澱的想法。在這裡,我們會把在不同地方收集到的器物、自己親手造的器物讓探訪的朋友們試用,感受「器物」被使用時的美,器物總是獨一無二的,再造也不會是一式一樣,讓「分享」成了這媒介更大的價值。以自己喜歡的步伐和模式生活,微小的故事隨時在這個城市裡發生。」


直擊手作班!試學見真章



很多人認識「微塵逸事」都是由她們開辦的手作班開始。三位主理人馬馬、gloria, amie其實各有正職,但都趁暑假空檔抽出私人時間開班教學,除了手捏和拉坯等陶器製作課程外,亦廣泛涉獵Upcycling、藍曬、手作和流動教學,藉著瓷器拉開生活的闊度和質感。現時她們與大埔生活書院合作,定期舉辦不同主題的陶瓷班,相對於市面上的興趣班,「微塵逸事」的活動形式較為輕鬆自由,三位導師會因應學員的造瓷經驗和天份而因材施教,筆者從未試過捏泥和拉坯,早前就率先直擊她們的工作室試學兩堂,為大家揭開陶藝的神秘面紗。


早前舉辦的陶瓷杯班。

泥塵記位於火炭的工作室設有拉坯機與自家窯,一站式製作陶瓷。

花語蝶是她們最熱門的課程之一。
很多人以為陶藝的重點在於燒和上色,其實前期工作才是成敗的關鍵,透過有技巧地捏泥,反覆推擠出泥中的空氣,才能確保燒時不會出現破洞。

這部份正是顯露你基本功的地方。
塑陶可以使用的工具五花八門,但其實雙手才是最佳的工具。

花語碟初步成形。



一步就是修繕細節和上色。

為求精準,導師提議可先以手背試色,對待你的陶瓷就像為初生嬰兒沖奶般細心。

選色有困難的朋友,可以參考現場的其他作品為色板。


小小一件陶器,原來就要用上近三個小時才能初步成形(當然技藝不精才是主因),過程中必須靜心細密,下筆堅定,有張有弛,絕非一件易事。成事後除了可獲得自己親手製成的瓷器外,亦體驗到在城市中久違了的恬靜適然,非常適合生活節奏急速的都市人參與學習。



進駐文青小店「慢嬤嬤」
友情合作寄賣



同為藝術學院出身的朋友新店「慢嬤嬤」開張,有手作、自家製衣服、工作服,亦即將會與泥塵記合作、寄賣作品及有工作坊進行。慢嬤嬤位於旺角奶路臣街,正好方便大家隨時上去打個招呼,有興趣購入這些精緻陶器的朋友絕對要密切留意了。

慢嬤嬤_旺角奶路臣街15B 1/F

泥塵記 Lai Chan Kee

Contact: laichan.ceramics@gmail.com
IG: www.instagram.com/laichankee/



You Might Also Like

0 Comments

Editor's Pick

Facebook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