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日日是好日》:回甘 is yet to come

28.1.19


「日日是好日」這句話,你可曾聽過?依稀記得第一次親眼「看到」,是在日本某寺廟中的卷繪之上,而這次由樹木希林和黑木華帶來的這部同名電影《日日是好日》,就正正是從這句佛偈起步,讓恬靜心境,像茶湯一樣慢慢暈開。


樹木與黑木,兩位不同世代的演技派,赫然成為了茶道的最佳代言人。

樹木希林近年的作品都離不開死亡,無論是小偷家族中無名無份的「唉丫」奶奶,或是擅長搓紅豆餅的痳瘋病人,她飾演的角色離去,就好像秋去冬來一樣自然又冷酷,為電影帶來催淚位,亦為觀眾娓娓道來生命的重要一課。今次樹木希林飾演的茶道老師活到最後,但演員本人卻與世長辭,縱是因緣亦難免可惜,於是乎作品亦成了這位國寶演員的遺作。人人看高一線,故事承載的哲理高深莫測,靜待有心人發掘箇中禪味。


《日日是好日》講述剛上大學的黑木華與表妹在無所事事的假期中接觸到茶道,起初本來只想當成興趣班充實生活,卻在無形中體驗到茶道的旨趣,與茶道老師的樹木希林共賞茶碗中的百味。

「這部電影令人看得很舒服。」剛步出黑房,朋友如此總結。電影是緩慢的,但幾乎不會讓人感到無聊。故事從標準的茶道教學展開,步驟接步驟,茶道有多慢,電影的進程就有多慢。曾看過很多令人費解的慢戲,感覺只是為慢而慢,如果是在家觀影的話,就會急不及待按快進,但這部卻沒有那份悶氣,觀影時就像親歷茶道學堂現場,下意識屏息靜氣,拍得慢也有了充份的理由。


兩個年輕女孩第一次接觸國粹,十做九錯在所難免,舉手投足,甚至連呼吸都要歸零重學,茶道幾近「不講理」的繁複細節引來觀眾暗自偷笑,遠觀已夠折騰,落場?認真咪搞。問到茶道是否只追求形式主義,老師(英文字幕細心地保留Sensei,沒有譯為teacher實在加分)一句作結。「茶道重心形,要習慣而非學習。」引申出兩種不同的意識形態:理性與感性。

大概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理性的動物,又或人類就是貴在有思考而登上萬物之靈,主角黑木華和一同拜師的表妹在茶道文化的大門外,率先被形形色色的手勢、步法、角度等傳統規條攔下。「為何如此執著?」門戶之見,不恥下問無死。而且我們都期望,老師之所以稱得上老師,就是能夠在該專門領域上事事解惑。「嘛,也沒有特別原因,很多事情都沒有原因。」老師不置可否,她更不解的是,為何年輕人總是大腦行先,忘記用身體感受,凡事都要理清效益、邏輯,看不出意義,就視為不必要,不必就不做。但大家未必了解到的是,喝茶只是過程中的一環。


電影出現了不少金句,部份由老師口中帶出,部份則為黑木華的茶道得著。「取物之道,舉重若輕,舉輕若重。」「世界上的事有兩種,一種是立即能理解,一種是未能立即理解。小時候家人帶我去看一部黑白電影,結果悶得發瘋;近期再把電影拿出來看,沒想到哭得亂七八糟。」

這些台詞,也許會令觀眾覺得這部電影自比名作,高舉曲高和寡,拒大眾於千里之外。但我認為這故事實則簡單,說看不看得懂沒有意思,反正也不是懸疑劇,無需要拆解的隱藏劇情。簡單來說,電影就是以二十四節氣來剖析一眾茶道從者的生活片段,若深入挖掘,當然可以找出更多生命智慧,但縱然找不出來,簡單地看成茶道習成的小品故事,這樣的閱讀也沒有損失可言。見山是山,不是山,無妨。時候到了,緣分具足,自然就會看到花葉中的妙趣。


我尤其喜歡電影中對卷繪的抽寫。起初主角看到字幅,唸不出亦看不明,只知是在說好日子常在。後來老師說看卷繪要當成畫看,不去用腦想,見字如瀑布奔流,亦如滄海一栗,意境尤勝現實。大腦主宰太久,閉上思路,釋放感官,原來冷水和熱水的聲音如此不同,秋雨和梅雨,也可當成點茶的配樂。所謂「錢買不到快樂」,其實說的是這種人為安排不來的人生樂事。很多時你只能靜待,時機蒞臨,人自能從歲月中萃取年華裡的果實。


主角初拜師時是狗年,老師著她拿了一個印有犬圖畫的茶碗。老師說,狗年才用這碗,亦即是每12年才用一次,不多也不少。後來某個新年,眾人著上和服秀麗登場,主角拿起茶碗一看,又是畫上犬圖案的碗,廿四載就在那一瞬間閃過,五味紛陳。

景色會騙人,四季如常,其實那年的春秋都只會出現那麼一次。老去的家人,漸行漸遠的親友,新加入的家庭成員。人只記得量度臉上的皺紋,老師卻說茶道即專注眼前的一切,忘掉思考、忘掉雜務,讓身體自然流動,與四周的人和事作一期一會的交集、共情、互相指教,活到九十九仍然謙遜求學,求好茶長喝長有,祈求眼睛張開,日日仍是好日。不急去完成的茶湯,又如同不急著去理解的這部電影一樣,回甘 is yet to come。

文:一樹
圖片:安樂影業

You Might Also Like

0 Comments

Editor's Pick

Facebook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