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難的人生,有困難的題

20.4.17


困難的人生,有困難的題。

不是說笑,一篇文章最難寫的不是內容,而是標題。你以為只是重點歸納就大錯特錯,題目就是內容本身,在你按進去跑讀取的短短幾秒間,觀念已經成立。換言之,題不夠張力,你寫再好都也是徒然。

我詫異,大眾對起題其實是有知覺。他們是真的會去思考條題寫得好不好,那張開版相 (OG image) 夠不夠Eyeball,即使他們根本沒有讀畢整篇文,而你亦無從判斷這是否有失公允。


是的,題和內容就是如此緊扣又疏離的關係。早前端傳媒於傍晚突然傳出裁員消息,不到幾小時就有時論撰文湧出,有一篇題很爆,點進去,只有點列式的十項點評,標題直接取當中最能取寵的一句,看完不過是三十秒的事。

事實上,很多網上撰文起初都是無題,是編輯於後期轉載時,擷取其中最搶眼的一條Line來壓場。前輩比喻這為吸引鳥兒來吃的餌,其實形式大於意義。

曾聽過朋友說,老闆要她寫出「既有詩意,同時容易理解的題目」,亦即是要同時高質又易明又有配合時政又對準潮流又能歸納件事又緊扣主題。你微笑,因為在你人生中看過最深刻的經典好題,其實都不是根據這些標準而推敲出來,往往都是被雷擊打中般的神來之筆,傳奇總是出自無心插柳。

這讓我想起不知從何興起的懶人包。以前看懶人包都是打機看攻略,現在就是用作簡述點列歷史、時政、娛樂故事的前因後果。懶人包的流行無疑很成功地對準人性,但無人知道這是否已經加速到極限,而流離於網上的人們好像還沒有滿足似的,拼命追求更快捷的理解,更省時直觀的判斷。


Delayed Gratification

Source: https://designmuseum.org
慢新聞你聽得多,三個月才出一次的又能否稱得上是「新」聞?於11年成立的英國雜誌 Delayed Gratification 與現時的速食文化逆行唱反調,每三個月出一期,急事緩解,以平穩的步調來整理剖析一整季的世界新聞,務求勾勒出新聞事件的歷史脈絡,公道呈現出事物全相(Big Picture)。

時間允許下,編輯團隊無需追逐嘩眾取寵的片段式新聞,反而能夠在事件沈澱下來後,以不溫不火的節奏和角度作整合,撇除群眾一面倒的情緒化認知,每每都有嶄新的理解和發見。

文:一樹
圖片:網絡圖片

You Might Also Like

0 Comments

Editor's Pick

Facebook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