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放空的女人

16.1.18


在這個Arty-farty的商業世界,藝術要好必先要價值連城,沒想到現在連放空都昂貴得要大把鈔票才能實現。

最近拜訪了位於尖沙咀的漂浮式水療中心,其中酷似電影道具的Isolation Tank注滿高濃瀉鹽,人泡在其中會自然浮起,從而感受太空般的無重狀態,達至深層休息和冥想。

中心老闆娘 Daphney 解說時用上 "The art of doing nothing" 一詞,很諷刺對不?在凡事講求正精進的勞動社會,放空本是藏於廁格隱於天台的Guilty Pleasure。現在,我們卻前仆後繼地付錢贖回安寧。


甚麼是漂浮式水療?

筆者親身走入水艙實測,發現空間比想像中寬敞,水溫調節為接近體溫的35度。由於水療全程均為自助形式,故只要人手關起漂浮艙,就能徹底地阻隔外來光線和聲音的干擾,慢慢進入深層自我調息狀態。

漂浮久了,感覺似是懸浮於無物,慢慢失去上下左右的方向感,時感、意識都能通通卸下,讓心神倘佯於虛無之中。Daphney表示,最理想是能維持在半睡半醒的狀態,這時身體的復原能力最高,亦是潛意識裡頭創意萌芽的搖籃。

過去一年我嘗試過不少冥想靈修的法門,簡單至手機App、音樂歌單,進階一點的亦有顏色、香道、茶道,共通點是,總有一個流程,以及一個實在的客體去讓人將注意專注於一物,從而疏理此起彼落的凌亂心緒。漂浮式水療正好相反,平躺在水箱中關燈閉目,無聲、無畫、無重、無內容,所謂「本來無一物」,原來當你徹底地直面孤獨的真諦,感覺是如此的虛無。



老闆娘 Daphney說,不要視漂浮為甚麼靈丹妙藥,一般情況下,大抵也要兩三次才能掌握箇中竅門。「香港人Multi-Tasking就叻,霎時間要放下自在,可能一個小時都捱不到。」是的,有些人單單是坐著都會感得無聊,如坐針氈,泡茶的三分鐘亦怕「浪費時間」,又或嫌CP值不高,按捺不住重投刺激味蕾和眼球的潮流飲食新玩意。

也許外國人天性愛浪漫,生活文化貫徹放鬆之哲學,華人卻一味只懂窮忙求上進,致令香港近幾年才開始有漂浮式水療的場地冒起。


開業一年多, Daphney透露最怕遇著兩類人,一是期望來睡覺的,二是想來體驗潮流新玩意。要將漂浮式水療帶入香港,首個難關原來是要引導都市人學習清減留白。

「試過有位太太問:為何你們不在裡面裝一部Ipad?」都市人被科技寵壞,百無聊賴就會反射性掏出手機,霎時間要放下自在,著實難以一步登天,但首要的關鍵是要釐清觀念。


「抱著太多期望而來,就愈難放空靜下來。有些客人起初連15分鐘空白都撐不到,急急出來玩手機Check Email,事實上放空好比任何修行,需要持久練習。」後來留下的一班回頭客,都是真正明白箇中道理的人,他們每次來都不用多加說明,就會自動自覺放鬆休息。

最令她喜出望外的是,有些人甚至發展出自己一套養生法,動輒在裡面平躺三個小時也不會嫌太久。營運漸入佳境,她亦放心交由用家在水艙中自由發揮,按個人喜好休憩或冥想,可謂一水生出百種療法。


延伸閱讀書單

漂浮式水療在香港剛冒起,但在亞洲地區,新加坡、台灣、泰國等地早已風行一時,療效亦有大量文獻討論和證實。想了解更多關於漂浮式水療,不妨從閱讀開始!

左起:“The Float Tank Cure” 2015,Shane Stott
“The Deep Self” 1977 ,John C. Lilly
“Tanks For The Memories” 1996 ,John C. Lilly

文: 一樹
圖片: 一樹 & FLOAX & 網絡圖片

You Might Also Like

0 Comments

Editor's Pick

Facebook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