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性遊戲》影評:誰是誰的愛情替代品

22.8.17


法國電影《分裂性遊戲》不負歐洲電影之名,以大膽前衛的鏡頭運用,全面滿足了觀眾對心理治療的恐懼與遐想。故事講述患有抑鬱症的Chloe向精神科醫生Paul求診,二人日久生情,終於不敵情慾的誘惑,打破醫者與病人間的禁忌,隨即展開同居生活。好景不常,有日Chloe意外遇上一個和Paul外表一樣但性格迥異的男人,更對他的狂野性情又愛又恨,最終不能自拔地陷入雙軌情色當中。

起始的一幕,陰部與曈孔的蒙太奇,開篇即奠定尺度與基調。

所懼之物竟無聊至極,人人大笑而歸。


《分裂性遊戲》氣氛和情節具備懸疑片的規格,隨情節發展而慢慢給予新的線索,有意識地引導觀眾猜測事實的全貌。與很多喜愛燒腦電影的人一樣,每次看到這類牽涉精神病、真假疑團的題材,筆者都會在觀影中段就預期故事最後會來一個華麗的大反轉,例如醫生是一人分飾二角,目的是挺而走險釋放女主角的性壓抑和心理陰影;又,醫生從一開始就不存在,是女主角為壓抑性慾而產生出的內心投射,最後迎來一個情理之內、意料之外的急轉彎,細思極恐。

套用朋友的一句話:「通常這種心理治療的電影,最後要治療的對像都會是心理醫師本人。」

雖然並非每每如此,但這說法亦不無道理。《分裂性遊戲》雖以抑鬱症和心理治療開篇,中段有意無意灑入不少謎團和猜度,但卻突然由心理走回生理,很快就揭曉其實兩個長得一模一樣的男人就是雙細胞,猶如以一句「世上哪有這麼多不可思議的事情啊,傻瓜」,大力扇了觀眾一巴掌。

女主角擁有一幅超模臉容,經得起各種近鏡與裸妝特寫。尖銳中帶點狠勁的眼神,為故事氣氛加分不少。
真正命題:Lives of the Twins

電影話鋒一轉,講到兄弟姊妹間的同胞競爭(Sibling Rivalry),尤其是雙胞胎,從誕生的一刻開始就已經要互相搶奪資源和生存空間。撇除疑幻疑真的煙幕,這一點倒是蠻值得大家深思。其實從電影取材的小說《Lives of the Twins》中,我們可以更具體地看到導演意圖帶出的訊息。小說同樣以一女遇上雙胞兄弟為主線,講述女主角出於好奇而聯絡舊情人的雙胞兄弟,不慎愈踩愈深,結果面臨幻想與現實之間的悲痛抉擇。這個討論在電影中亦有所提及。


「不要陷入雙胞胎的迷局之中。」

Paul如此提醒著身邊的女人,也許正因如此,他才致力希望抹殺兄弟的存在。人心難讀,倘若你的情人迷戀上另一個與你長得一模一樣的人,大概沒有人能確切地辨明,一路以來到底誰是誰的愛情替代品。

假若我們代入女主角的處境,眼前突然出現與男友長得一模一樣的男人,你會如此理解他?回避他?稽查他?還是愛上他?這個問題大概沒有誰會想過(試問世界上有多少人的伴侶正好有雙胞胎),電影就選了放縱情慾這角度。一后二王,女主角在兩個基因幾乎一樣卻又性情各異的男人身上,分別獲得不同方面的性慾釋放,同時揹負出軌的道德責難。人總是貪心的,得一就會想二,新鮮感更是十居其九的婚姻殺手。柏拉圖式戀愛幾稀,現實一點說,情路上跌跌撞撞的,女主角絕不會是唯一。


《分裂性遊戲》從分裂、性遊戲兩方面剖析人性。生理上,人的細胞會自然分裂,機緣巧合,就會發展出同卵雙生的命運共同體。心理和精神層面更是難以「一體言盡」的複雜概念,朝三暮四,人心亦會隨之而分裂,就像周旋於雙胞兄弟之間的女主角一樣,沉淪於狂野性情的她,與享受風度溫情的她,誰又能斷定是同一個人?

電影為導演 François Ozon 帶來 2017 金棕櫚獎之提名,坊間呼聲甚高。

入場前一直聽到有關導演「O先生」François Ozon的鬼才影史,自問對這位大導未有涉獵,無從比較他的前作。但單就《分裂性遊戲》這部電影入門,仍然能夠看出導演對女性心理和性表達的功架。除了大膽到稱得上驚為天人的第一幕以外,電影充斥著情色而不色情的激情段落,藝術性的表達不落俗套,更滲透著一份Cult味。女性當自強,難得有一部由女性為出發點,探討人性慾望的故事,如此平等又赤裸誠實,三級片應當如此。

筆者最喜歡的一幕。二人卸下衣裳,男的擔起「事後煙」,女的進入性事後的「賢者時間」,中間的連環鏡陣暗喻泥足深陷的糾纏關係。真正的赤裸對話,視覺上二人並排對峙,沒有權力高低之分,驟眼看來,你又分得清誰是心理醫師?誰是病人嗎?

分裂性遊戲 (L'amant double)
導演: 法蘭索瓦奧桑
主演: 瑪蓮華特, 謝洛美雲尼亞
片長: 1小時47分
級別: III 級

文:一樹 圖:Imdb

You Might Also Like

0 Comments

Editor's Pick

Facebook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