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隧道浩劫:火海求生》:能自救也是英雄

29.5.20


北歐電影在香港院線相當罕見,最近有一部挪威製作的災難片《隧道浩劫:火海求生》(the tunnel)上畫,以全國合共有高達1,100條的挪威隧道為舞台,講述英勇的消防隊如何深入冰川中的封閉火埸,拯救危難蒼生。


故事就不多說了,反正熟悉災難片的觀眾都會感到「熟口熟面」,無論你印象中的隧道救災片是1997年史泰龍主演的《十萬火急》(Daylight),抑或是早幾年上演的韓國電影《隧道》,都總會猜到逃生沒那麼容易,犧牲亦是在所難免。

以戲論戲,《隧道浩劫:火海求生》以長年冰天雪地,三文魚多過人的挪威郊區小鎮一條通往Oslo的隧道為背景,格局本身就與「Die Hard」那種摩天大廈林立的環境相差甚去,搜救的難度亦因為冰雪等嚴峻的自然條件而變得難上加難,一開始便帶給觀眾不少新鮮感。但即使如此,劇本還是採用荷里活式的英雄主義編排,包括無限神化男主角,無限弱化其他搜救隊的能力,更無限挪用拯救小女孩等老生常談的悲情任務,意圖相當明顯。


雖然電影節奏掌握到應有的緊湊度,但因為劇情走向受制於既定公式,觀眾亦自然因為「一早估到」而難以與拯救人員同聲同氣,可惜沒有好好運用到北歐的天候。

電影令我想起上月發生在台灣的KTV大火,事後有不少消防員紛紛在網上指出事態惡化,全因民眾的火災應變知識不足,甚至仍然保有過時的逃生資訊。本身有機會走得甩,也可能因為一個錯誤的決定,白白斷送良機。

例如有「打火哥」之稱的高雄市政府消防局股長蔡宗翰,曾經在2015年參加TEDxTaipei年會上講過,躲浴室、往樓上跑和遭遇濃煙時用濕毛巾摀口鼻,都是民眾在火埸的三大迷思,很多時在未搞清楚形勢時便胡亂逃生,還未找到出路,就率先被濃煙嗆暈,引致不必要的損害。

破解火場逃生的三個迷思 | 蔡宗翰 Tsung-Han Tsai | TEDxTaipei

《隧道浩劫:火海求生》中亦有類似的社會現象呈現,遇難者們由一開始的煩燥不耐,到後來不聽勸告,在濃煙中仍然堅持出外,結果搜救人員來到時,大部份的人都早已因為呼吸困難而相繼倒下。

電影中的安全中心人員多次在接到隧道中遇難者的電話時都強調同一件事:「搵部車上去,鎖門,開啟空氣循環模式。」怕,是人之所情。因為恐懼,我們都寧願冒一冒險離開。但全條隧道的人都在濃煙中方寸大亂,沒有幾個能站穩自己的馬步,反而是釀成災難中的災難。

蔡宗翰在訪談中多次強調,作為災民,重點是「能活下來」,那若然當下形勢不適合逃生,那就切忌強行逃生。《隧道浩劫:火海求生》的女主角帶領旅遊車上的一行人來到隧道中一個相對安全的空間暫避,爭取時間靜待消防隊帶同齊全裝備來營救,正正是消防員希望大家在危難中保持理智和冷靜的做法。


災難中,英雄誰來定義?生活不像電影,未必每每都有 Avengers 打救世人。但電影教會我們的是,最後活下來笑到最後的,未必是「好打得」那一個,反而往往都是有勇氣和智慧自救的一群。他們既無主角光環,亦無精良裝備,但被救者也有被救者可以做的事,而他們都懂得把那些部份做到極致,剩下的,且看東風來不來。

保持信念,做好本分,人人都可以是火埸中的英雄。

文:一樹
圖片:《隧道浩劫:火海求生》劇照

You Might Also Like

0 Comments

Editor's Pick

Facebook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