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評】《YOU 安眠書店》:愛情本是驚慄電影

4.3.19


Netflix 劇集《安眠書店》(YOU)披著愛情小品的外皮,本來亦非筆者杯茶,後來身邊朋友接二連三向我推薦,一看之下,直奔兩晚夜車迅速追完。

看到最後才發現這劇為何叫 "You",聽到兩人在玻璃牆兩側互相 You 來 You 去,我就想到多少情侶到最後也是如此這般「你來我往」。你,是我的陽光,你,也是我的詛咒。大概很多人都難以接受男主角不設底線的愛,但有趣的是我們一路跟隨男主的視角前行,看到女主自我糟蹋式的生存模式,多少都會認為,的確這是一種愛,但你也必須預期到,不是人人受得了這味苦茶。

電影《人肉搜索》警示我們個人資訊在網絡世界無所遁形,《安眠書店》中的男主角也是利用社交媒體來刺探軍情,甚至製造不在場證據。陽光迷人的笑容配以畫外音的調侃,效果出奇地心寒。
有讀過小說的朋友劇透,原著中男主殺過的人更多,這一點在劇集中明顯有所弱化。單以一段關係的離離合合而言,十集略嫌太長,大概八集足以精簡鋪陳,尤其是鄰居的部份比起主線來得蒼白又拖曳,如果單想凸顯男主的善人格,大可以從書店的日常事件入手,後段也無需硬室塞突如其來的鄰居殺人事件。

不少網友特別點出第十集中女主beck的獨白昇華了整個事件,白馬王子跟藍鬍子是互為表裡的比喻十分精警,不專心看的我到該段落時也不禁重看兩三遍,多少都補完了女主教人又愛又恨的個性,也在最後的終局前為這位不完美的受害者補回幾分面子。

Secret Angel 浪漫嗎?但小心你許願的東西。

看網上評論,大多茅頭都指向女主beck,特別是最終揭露她跟心理醫師的出軌證據,死有餘辜。但我覺得可能是因為我們從頭到尾都是從男主的角度出發,因為男主很癡迷,所以才要求女主也要回應他的愛。但事實上,我覺得女主的個性因為出軌而變得更為立體。一直想要爬到上流社會的她,應該是不會放過心理醫師、大學教授等人才對。到最後可能就是又要真愛又要錢又要名氣又要社交名流所以才會造成現在的死局。

回歸故事本身,有人說是女權主義的覺醒,也有人說愛情本來就是恐怖電影,我自己比較想說的是,愛情跟關係的分別,以及距離感的良性影響。

劇中有一句很妙的對白,出現了兩三遍,第一次是女主beck說的。「如果我們沒有信任,那我們甚麼都沒有。」信任危機,可說是每一段愛情都必經的瓶頸,但放到《安眠書店》裡面,又真的顯得那麼重要嗎?女主跟心理醫師搭上,但先大發雷霆的反而是被男主跟蹤和懷疑的她;男主口口聲聲說不能再接受一次被綠帽,但自己卻以愛之名撒了一千個white lies, 對過客一般的Karen,兩人都是當成備胎過度,船上爽出軌,船下爽分手,令人更加覺得所謂「坦誠」是個何其可笑的虛設原則。

針無兩頭利。現實豈有這麼多白馬王子?Joe被譽為 Too good to be true. 正因為蒙在鼓裡,女主角才可以活在泡泡一般的愛情美夢之中。執意刺破,就要有美夢破碎的心理準備。
回想起日本《家政婦三田》中有一集,深諳人性的三田暗中控制夫婦二人,令兩人都誤以為對方是深愛自己,化解危機之餘,更令二人關係堅如頑石。故事最終三田留下簡單而殘酷的結語,沒有不是錯覺的愛情。《安眠書店》不像傳統愛情劇,瘋狂、控制、操弄最終只會招來滅亡,最令人感到諷刺的是,前九集男女主角的愛情都是美好而虛幻的,誠如女主所說,Too good to be true. 如果她最終沒有因為好奇害死貓,說不定二人就能自此白頭偕老,假如情感是真實的,又有誰可以出來指責被蒙在鼓裡的當局者們呢?這時不禁去想,執意去追求所謂坦白的女主,是否從一開始就誤會了愛情的本質呢?

比起坦誠,劇中這段愛情故事更需要的是對等性。如同女主角所言,彼此都是一淌渾水,你騙過我,我騙過你,這是鐵一般的事實。只是她不能接受男主近乎瘋狂的家長式寵愛,而男主亦不能接受對方的不忠,總覺得自己對得比對方多,錯得比對方少,不過是無了期的算計和競賽,更遑論很多事情根本無法量化?誰付出更多,誰付出更少,有時好比大餅隨手撕開,你拿多少,那就是我心的一半,只要你願意相信。

男星 Penn Badgley  一洗以往《Gossip Girl》中Dan的形象,瘦削深邃的輪廓演活一位「愛你愛到殺死你」的腹黑文學男,氣場匹配。
我不相信絕對的坦誠是愛情的必要條件,會說這種話的人,要不就是太過夢幻、理想主義,要不就是雙重標準,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劇中男主的作案手法,幾乎全部都與網絡掛勾,社交平台使人心緒不寧,反過來更可以取代我們的存在,遺留我們罪孽的痕跡。

好像男主角所說,這年代你要知道一個人的秘密,那就去查對方的電腦。我補充一句,去查他的browsing History. 心寒在,後者是你無形留下的證據,而當中多少是見得光,多少不見得陽光。你我心知肚明。這個世界都是由三分光明,七分黑暗建構而成的,刻意去挖掘,你就要有反被深淵凝視的覺悟。

「你知道得太多了。」2019年了,這句話不再是強權放出的白色警告,而是每一位活在網絡世界中的我等必有之警覺。我們也許都未能成為Karen那種獨立灑脫的性情中人,但至少學懂無知是福,嚴以待人之前,先想想自己有沒有寬以待己吧。

You Might Also Like

0 Comments

Editor's Pick

Facebook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