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公嶺2021】山的美麗與哀愁

6.1.21


【雞公嶺2021】山的美麗與哀愁


2017年3月,雜誌社要做一本環保專號,我負責電影版,揀選了齊柏林的《看見台灣》,那時他健在,而我第一次透過他的作品讀到「美麗與哀愁」這一句。


未試過親身踏足,真的不會意識到這句話的份量。


上週第一次登上雞公嶺,由四月開始就在農田遙望,昨日終於見到頂上風光,同時心情亦相當複雜。


除了山火,山坡上一道道令人覺得「好似去咗南美」的貧瘠沙路,原來都是越野單車刨出來的。以為不會見到,誰知走到中途便從遠處看到一隊隊車隊揚長而去,那引擎聲音,那機械車輪的重,本應不屬於這兒的。


下山時,道路又窄又滑,走到一半,後面竟又有2-3個車手塞在道上,等我們讓出道路畀佢哋衝落去,我們習慣性地,讓快的先走,狼狽地踩入草叢,讓一架兩架三架重車越過。


「這合法的嗎?」我問。「不合呀,但你點捉?」文西答。「噉即係所有非法都係以捉到為前提,捉唔到就等同無嘢。」


有山野團隊紀錄雞公嶺近年的地貌變化,原本翠綠的山林,現在漸漸「脫髮」,一道道刨出來的赤道像指甲痕,很痛。


春風吹又生,這句話可能未必能應用到落山頭。一是樹木生長需要經年累月,二是貧瘠化令泥土鬆散,大風一吹便散,雨水又會令水土流失,新生植物更難札根。三,自然是人來人往,山根本沒有喘息的機會,恢復追不上創傷。


本地遊興咗成年,作為從業者,一直都不忘在推廣景點之餘,亦唔好忘記推廣埋「禮儀」。講鄉村,講原居民,我會提醒大家低調拜訪,安靜、平和。打下招呼,問候一下。


睇古蹟,可以的話盡量唔好「打卡」,做起了,人人問係邊,帶曬gear去影 Product shot,變成一個免洗攝影棚,好快無命。


不少廢墟近年都成為影視作品場景,有個現象是拍攝道具都會留在現場,又有人手多拎走啲嘢,加下減下,久而久之就場面全非。


仲有好多好多,一講可能又變「左膠」、「道德偉」。但正因為政府唔會點做,民眾都唔醒覺,香港無嘢可以留畀下一代,除了一片貧瘠,一片狼藉。

You Might Also Like

0 Comments

Editor's Pick

Facebook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