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熱持續,有賴電影、電視加碼力撐,看慣了小鮮肉的觀眾,也慢慢轉換口味,學會欣賞歲月留給盛年熟男的滄桑與歷練。關於大叔熱潮,早前筆者亦有寫過一篇「大叔研究所」。去年票房大收的《逆流大叔》、真人真事改編的英國電影《大叔水舞間》和法國電影《浮沉大叔》(Sink or Swim)相繼登場,此文集中討論《大叔水舞間》一作。 ...
「沒有收視率怎麽會有錢買外電新聞?國際新聞怎麼撐?想看深度的觀眾能在哪裡看?」 有些劇集為人提供輕鬆、純粹的娛樂,有些劇集,卻能使人看得心頭一緊,看完不禁省思自身,心情久久未能平伏。台灣公視劇集《我們與惡的距離》一躍成為網絡熱話,其中任職新聞台主編宋喬安的段落,對於媒體同業而言,絕對是警世又沉重的一課。 ...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在於我們解決的是惡人,還是惡本身。」一位網友對《我們與惡的距離》留下的一則感想。 外國歌手Poe曾經如此唱道:「Sometimes I’m terrified of my heart; of its constant hunger for whatever it is it wants. The way it stops and starts.」惡意,宛如慾望般暗流湧動,滿足了一方,另一處又萌生起新的念頭。好比乾燥草原上的野火,撲滅了一根火苗,春風吹又生,針對的不應只是乾草本身。 近年公視的出品,一次又一次刷新我們對台灣電視劇的想像,繼去年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後,今季重磅推出由呂蒔媛編劇、林君陽導演的十集社會寫實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主題觸及近年議論紛紛的「無差別隨機殺人事件」、媒體亂象、精神疾病,以至更生人士重返社會面臨的挑戰。 ...
月初,日本染布設計組合kata kata快閃來港。這對來自東京的染布職人夫妻檔首度來港策展,全因選物小店「白做研究所」的老闆 Jan 一直以來對他們的設計作品欣賞有加,今年春終於有機會大老遠從東京請到這兩位染布職人出山,來港短期坐鎮「看店」。 因著與「白做」的交情,筆者月初直擊展覽現場,有幸參與了他們的型染插畫示範工作坊,寫日本傳統工藝就多了,親身目睹一次職人示範製作倒是第一次。原來型染之心法,貴在懂得加與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