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週好物紹介】You’ve got mail! 港產筆友App “Slowly”

一週好物紹介 10.5.19
朋友說:「人生最難熬的一刻,是當Whatsapp對話框上浮現「輸入中」三個字。」 隨著通訊軟件普及,書信來往的機會少之有少,通訊變得快捷、即時,相對地我們也失落了靜候佳音的浪漫。可有想過有天你會成為《情書》中的藤井樹,用一封信來打開兩個人的故事?香港有程式開發者銳意重塑現代人的溝通模式,研發出一款名為Slowly的嶄新筆友平台,不是一味叫大家回歸紙筆書簡,而是以電子化的操作介面來重現昔日「以文會友」的懷舊體驗。 ...

逆流大叔、浮沉大叔、大叔水舞間--撲水的肚腩中年

映画 9.5.19
大叔熱持續,有賴電影、電視加碼力撐,看慣了小鮮肉的觀眾,也慢慢轉換口味,學會欣賞歲月留給盛年熟男的滄桑與歷練。關於大叔熱潮,早前筆者亦有寫過一篇「大叔研究所」。去年票房大收的《逆流大叔》、真人真事改編的英國電影《大叔水舞間》和法國電影《浮沉大叔》(Sink or Swim)相繼登場,此文集中討論《大叔水舞間》一作。 ...

【劇評】《我們與惡的距離》:媒體人的沉重一課

映画 8.5.19
「沒有收視率怎麽會有錢買外電新聞?國際新聞怎麼撐?想看深度的觀眾能在哪裡看?」 有些劇集為人提供輕鬆、純粹的娛樂,有些劇集,卻能使人看得心頭一緊,看完不禁省思自身,心情久久未能平伏。台灣公視劇集《我們與惡的距離》一躍成為網絡熱話,其中任職新聞台主編宋喬安的段落,對於媒體同業而言,絕對是警世又沉重的一課。 ...

【劇評】《我們與惡的距離》:關乎每一個人的平庸之惡

映画 8.5.19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在於我們解決的是惡人,還是惡本身。」一位網友對《我們與惡的距離》留下的一則感想。 外國歌手Poe曾經如此唱道:「Sometimes I’m terrified of my heart; of its constant hunger for whatever it is it wants. The way it stops and starts.」惡意,宛如慾望般暗流湧動,滿足了一方,另一處又萌生起新的念頭。好比乾燥草原上的野火,撲滅了一根火苗,春風吹又生,針對的不應只是乾草本身。 近年公視的出品,一次又一次刷新我們對台灣電視劇的想像,繼去年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後,今季重磅推出由呂蒔媛編劇、林君陽導演的十集社會寫實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主題觸及近年議論紛紛的「無差別隨機殺人事件」、媒體亂象、精神疾病,以至更生人士重返社會面臨的挑戰。 ...

【訪問手記】日本染布職人傳 KATA KATA |染布加減法

藝術設計 2.5.19
月初,日本染布設計組合kata kata快閃來港。這對來自東京的染布職人夫妻檔首度來港策展,全因選物小店「白做研究所」的老闆 Jan 一直以來對他們的設計作品欣賞有加,今年春終於有機會大老遠從東京請到這兩位染布職人出山,來港短期坐鎮「看店」。 因著與「白做」的交情,筆者月初直擊展覽現場,有幸參與了他們的型染插畫示範工作坊,寫日本傳統工藝就多了,親身目睹一次職人示範製作倒是第一次。原來型染之心法,貴在懂得加與減。 ...

Editor's Pick

Facebook

Instagram